For Students
导师理念、招生说明与科研文化
🌍 我相信科研是一场共同的探索
科研不是孤独的旅程。
在这里,导师与学生是同行者——我们一起探索未知的问题,一起经历失败与突破,一起见证成长与改变。
我希望营造一种氛围:自由而专注,平等而高效,理性又充满热情。
🎓 导师理念
-
学生的成长优先于一切
导师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论文数量,而在于学生是否具备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。
你的成长与成功,就是我的成就。 -
专注科研本身
你不会被要求承担与科研无关的事务。实验室是让思考与创新发生的地方。 -
时间的承诺
我会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获得充分的个人指导——包括面对面讨论、组会交流或线上沟通。 -
平等与尊重
科研是思想的交流,而非命令的执行。
我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,也希望你能尊重学术与真理。
🌱 学生应具备的科研态度
-
科研需要干净的灵魂
学术诚信是底线。造假、抄袭、数据篡改都是科研的禁区。 -
兴趣是唯一的驱动力
如果你对问题本身没有热情,再多的压力也无法让你走远。科研应源于好奇,而非任务。 -
阅读是最好的老师
没有大量阅读,就没有深刻的问题意识。读论文不是任务,而是通向思考的途径。 -
独立与合作并重
导师可以帮助你,但进步最终取决于你自己。
同时,科研不是孤岛——请积极与师兄师姐、同门交流。 -
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捷径
不要害怕表达困惑。科研最怕的不是不会,而是沉默。
🧭 招生对象
- 博士研究生(含直博生,虽然我目前还不能招收博士,但我会努力)
- 硕士研究生(每年 2–3 名)
- 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(每年 4–5 名)
我们欢迎有探索精神、愿意长期投入、具备自驱力的学生加入。
不追求“任务完成型”,而追求“独立成长型”。
🧑🔬 本科科研训练:理解科研的最佳起点
本科科研训练不是“缩小版研究生”,而是一场探索自我与学术的过程。
它帮助你判断:你是否真的喜欢科研?是否能在混沌中寻找秩序?
培养方式分为两阶段:
- 第一阶段:可预期、路径明确的项目(帮助快速入门、积累经验)
- 第二阶段:探索性课题(需要独立假设与验证思路)
这样的安排既能提高科研效率,也能帮助你尽快找到真正感兴趣的方向。
🧩 研究生科研:从学习到创造
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目标是“从理解到创新”。
通常的科研路径如下:
- 打牢基础(编程、算法、英文写作等)
- 与导师确定研究方向
- 深入阅读核心论文与前沿成果
- 复现代表性工作,掌握研究方法
- 提出自己的 idea 并设计实验验证
- 多轮迭代、修正与总结
- 形成系统成果并撰写论文
科研的本质,是一次不断重构的学习过程。
💬 实验室文化
- 自由而自律:不打卡、不考勤。成果来自责任感,而非制度约束。只请你记住一点:我不招来混日子的同学。
- 科研导向:不以数量为标准,而以研究质量和创新性为核心。
- 合作与分享:实验室公共事务(如服务器管理、资料维护)由成员轮流负责。
- 成长导向:无论是否继续深造,都希望你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方向。
🌟 导师风格
我并不是“push 型”导师。
我相信真正的科研来自内在的热情,而非外部压力。
但我可能也会根据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——
当你懈怠时,我会提醒你初心;当你需要方向时,我会在场。
📅 组会与交流机制
- 每周一次全组组会:汇报进展、讨论问题、分享灵感。
- 不定期一对一面谈:针对研究细节或学术问题进行深入交流。
- 随时可约谈:有问题随时聊,不需要正式理由。